2 018年7月9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在德國柏林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西雅特簽署諒解備忘錄。內容包括未來三方合作建立研發中心開發新技術和新車型,以及西雅特品牌將自2020年至2021年被引進中國市場等。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將助力深化中德兩國經貿合作,并強化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在電動出行領域的領導地位。
本次三方簽署的備忘錄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汽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將與江淮汽車和西雅特品牌共同成立一座研發中心,開發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電動汽車車型、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技術以及配套的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新的研發中心計劃將在2021年正式建成。
西亞特將參股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通過向江淮大眾增資或者由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向西雅特進行股權轉讓實現。在此前兩次進入中國市場失敗之后,西亞特將正式通過合資的方式重返中國。此外,江淮大眾將基于三方各自的技術儲備,研發一款具有競爭力的純電動汽車平臺。新的平臺將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為全球及中國客戶提供更廣泛的產品選擇。
▼
江淮和西亞特有情人終成眷屬
自2016年江淮和大眾在大眾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后,大家都在猜想江淮大眾最終將以怎樣的形式進入市場。隨后西亞特浮出了水面,筆者曾向上汽大眾內部人士咨詢關于江淮大眾的看法,他向筆者透露,當時江淮大眾的一款產品正在上汽大眾進行測試和匹配,為雙方牽線搭橋的除了大眾中國外,還有西亞特。
之后網上的種種信息都表明,江淮大眾的產品極有可能會貼上西亞特的車標出現在中國市場。但是最終,江淮大眾發布了全新品牌SOL思皓,旗下首款產品思皓E20X已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亮相。SOL思皓的推出讓西亞特借助江淮大眾重返中國市場的前景看起來并不是特別明朗,在大眾內部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流言——西亞特兩次進入中國均以失敗告終,“上層”認為這樣一個品牌進入中國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且中國主管部門對于批復西亞特入華并不積極。
不過在7月9日的三方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中,西亞特首次以合資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幾乎已成板上釘釘的事情。對于江淮大眾來說,僅僅依靠SOL思皓是不夠的,目前的中國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和要求還是相對較高。雖然無法與VW品牌相比,但是市場對于西亞特品牌的認知和接受程度要遠高于SOL思皓。能夠貼上西亞特的車標進行生產銷售,對于江淮大眾來說是一個利好。
并且對于江淮大眾來說,生產西亞特意味著能夠直接從歐洲拿到現成的產品,只需要進行部分中國化改良和法規匹配,這對于雙方削減成本增加利潤也是極為有利的。
不過雙方在合作備忘錄中提及的“基于三方各自的技術儲備,研發一款具有競爭力的純電動汽車平臺”對于江淮來說頗有些無奈。眾所周知,大眾將在2019年底開始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平臺MEB平臺,目前國內的首款MEB車型極有可能在2020-2021年之間由一汽大眾率先國產,此后的MEB平臺車型將均由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進行國產。
這也就意味著江淮大眾可能會無緣大眾的主力電動車平臺,從此前的消息來看,江淮大眾的產品極有可能是基于相對老舊的MQB電動車平臺以及江淮的自有平臺——即便是開發全新平臺,大眾是否會冒著得罪一汽和上汽的風險,將最新最好的技術輸入給江淮大眾呢?
▼
深化合作,大眾能否將江淮帶進第一陣營?
根據江淮公布的財報,2017年江淮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減少6.7億元,下降幅度為5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出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同比減少8.5億元,降幅高達101%。江淮產品的總銷量由2016年的36萬輛下降到22萬輛,降幅接近40%,旗下多款產品銷量近乎腰斬。然而,業內依舊有很多人看好江淮未來的發展,其一大原因便是江淮大眾的合作。
雖然江淮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牌照,且有一定的市場積累,但在整車技術上,江淮在自主品牌陣營里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大眾與江淮的合作,將為江淮提供相對更加先進的技術和標準。此前一位參與江淮大眾項目的工程師向筆者透露,首款江淮大眾的產品基于江淮目前已有的產品打造(這款車就是目前已經發布的思皓E20X,這款車本身有著江淮iEV7S的影子),但是大眾的技術和標準輸入,讓江淮在開發、生產中少走了很多彎路。
此外,大眾號稱最了解中國人的汽車品牌,除了產品能夠更加符合中國人的需求,品牌力能夠進一步增強外,在營銷上,大眾也能給予江淮更多幫助。因此,與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眾集團一起合作打造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新能源乘用車,提升集團的盈利水平,亦成為江淮實現自我提升的“最優解”。國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車,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江淮有望依靠大眾的先進經驗,提振銷量,提升自己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